close

NHK1991太平記.JPG

足利尊氏.JPG

登子.JPG

NHK1991大河劇《太平記》有感

    本劇為罕見以南北朝人物,且是室町幕府初代征夷大將軍足利尊氏為主角之大河劇,先以「霜月騷動」為開端,兩位蒙古襲來時北条時宗的重臣,得宗御內人平賴綱,奇襲了外樣御家人安達泰盛,代表支撐鎌倉幕府的御家人體系開始崩潰,為弊病叢生的鎌倉幕府再蒙陰影。在此循例先簡介該劇歷史背景:

    元朝兩度侵日後,鎌倉幕府財政無以為繼,政治上又日趨專制,致使大失人望,後醍醐天皇趁勢而起,雖遭幕府流放但自隱岐島逃回再度舉兵討幕。身為源氏一族及幕府有力御家人,一字拜領執權北条高時的「足利高氏」,再度赴京都鎮壓,卻在天皇方的勸誘及家臣高師直勸說下,正式舉兵倒幕,並消滅幕府監督朝廷的六波羅探題,同時新田義貞也攻陷鎌倉,鎌倉幕府滅亡。後醍醐天皇獎賞「三木一草」(楠木正成、名和長年、結城親光、千種忠顯),並將名諱「尊」賜予高氏,從此「足利尊氏」誕生。後醍醐天皇隨即開始推行「建武新政」,天皇親政以防止武家政治復活。野心勃勃的足利尊氏卻藉天皇宮廷奪嫡內亂結交盟友,並獨斷率軍自京都東征攻陷鎌倉,平定北条賴時之子時行引發的「中先代之亂」,與天皇決裂,再於「箱根竹之下之戰」擊敗新田義貞,西征京都,天皇退往比叡山後下令各地勤王,位居東北的北畠顯家遠征近畿,集結楠木正成、新田義貞軍力攻入京都,於「豊島河原合戰」大敗兵力較多的尊氏,尊氏逃往九州,卻得到少貳家的支持,九州天皇派勢力集結來襲反於「多多良濱之戰」遭尊氏大敗,尊氏挾鋒芒再度上洛,九州、中國地方豪族紛紛輸誠出兵,楠木正成獻計退守比叡山,堅壁清野,執行游擊戰,待尊氏大軍糧斷再行反攻,卻遭天皇否決,正成只得出兵奮戰,於「湊川之戰」戰敗後與其弟正季互刺而死,正季還留下知名的「七生報國」遺言。尊氏進京後立光明天皇,並迎逃至比叡山的後醍醐天皇回京議和,但後醍醐天皇再度逃亡至吉野(奈良縣),從此「一天兩帝,南北京」,開始長達57年的南北朝分裂,1338年尊氏也受封征夷大將軍,正式開創室町幕府。北朝幕府軍初期戰事告捷,北畠顯家、新田義貞及三木一草先後陣亡,正當南朝危在旦夕之際,室町幕府竟發生「觀應擾亂」!

    室町幕府建立後,尊氏將政務下放給其弟足利直義,軍事則委由執事高師直,卻形成兩派相爭,高師直將足利直義逼走至南朝方,足利直義率軍於「光明寺合戰」與「打出濱之戰」大敗足利尊氏與高師直,直義以高師直兄弟引退出家為條件與尊氏和解,高師直途中遭有殺父之仇的上杉能憲殺害,直義派重新掌握幕府權力,尊氏竟藉解散北朝,歸附南朝的「正平一統」,取得南朝的綸旨討伐直義,並於「薩た峠之戰」擊敗直義,幽禁直義後毒殺,南朝再趁機出兵討伐幕府勢力,所幸在尊氏子義詮與佐佐木道譽的努力下,重新收復京都,擁立後光嚴天皇,北朝復活,但在局勢尚未穩定時,尊氏卻因病身亡,走下了人生舞台。

    由於足利尊氏一生波瀾壯闊,高潮迭起,因此本劇是少數劇情需快轉的大河劇,完全不如往例拖沓,並將尊氏描繪成忠君愛民的英主,但依我之見,尊氏不過是後梁朱溫之流,一叛再叛,擁半壁江山。起初,尊氏在是否揭起反旗時躊躇不前,猶疑到底是開創新時代還是以外戚身分守護北条,此間北条重臣的猜忌或許替他做了決定。而日野俊基捨身取義,後醍醐天皇棄車保帥,也恰恰暗示天皇的無情與深沉,同時也出現「御謀反」這歷史名詞中最大笑話,偏偏日本還載入史冊。因此北条一滅,公卿與武家的矛盾,貴族政治與武家政治的角逐畢露,太子誰屬等政治主導權的爭奪迅即展開,兩者皆與建武新政目標的王權復古背道而馳。加以後醍醐天皇大興土木,濫為鑄錢,大賞公家及「三木一草」,卻輕視其他共患難武家,厚此薄彼,再廢長立幼,且無法認清局勢,北条執權雖滅,但其一族勢力未亡,已開始過太平日子,又警戒尊氏太過,欲除之而後快,尊氏就算本無反意也會被逼反,後醍醐天皇實在不是中興名君。不過恩賞不公的局面令我聯想起劉邦定天下封賞群臣故事,中國權謀方面畢竟還是技高一籌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姬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