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山河月明 朱棣.jpg

山河月明.jpg

少年朱棣.jpg

元軍.jpg

少年徐彩雲.jpg

成年徐彩雲.jpg

建文帝朱允炆.jpg

1399靖難之役.jpg

鄭和下西洋.jpg

忽蘭忽失溫之戰.jpg

永樂盛世.jpg

靖難之役示意圖.jpg

BRTV 2022《山河月明》有感

    《山河月明》是我苦等良久的大戲,奈何2022終於推出後評價不佳,似乎有辜負「歷史正劇」之嫌。所幸我主要想看的是朱棣「靖難之變」的始末,想知道朱棣如何以一藩王躍身為「永樂大帝」,便採折衷方案,前期多跳著看,至靖難後才細細品味。

    先來背景介紹,即朱棣簡史:朱棣,明太祖朱元璋四子,1360年出生時朱元璋已攻占應天府(今南京),割據一方,1368年明朝建立,1370年受封燕王,1380年就藩北平府,三度攻擊北元,鞏固邊防。

    1398年建文帝登基,著手削藩,接連囚禁、逼死諸王後,逼得朱棣裝瘋賣傻,遭朝廷識破。1399年朝廷動手包圍北平府,籌劃已久的燕王以八百死士斬殺朝廷軍,控制北平城。燕王朱棣正式起兵,號稱「清君側」,為國「靖難」,「靖難之役」開打。

    燕王迅速占領北平周邊後,朝廷派耿炳文出兵,遭燕王大敗。朝廷隨即臨陣換將,由李景隆再集結大軍攻擊。此時燕王兵行險著,由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,親率精銳偷襲大寧城,收編包含「朵顏三衛」等寧王部眾,燕軍實力大增,旋即回師北平。

    北平在李景隆強攻下僥倖未破,燕軍回師再敗朝廷軍,李景隆撤退,「北平防衛戰」以燕軍大獲全勝告終。李景隆退守後,再增兵反攻,於「白溝河之戰」再度遭燕軍以寡擊眾大敗,燕軍自此轉守為攻,主動南下,朝廷軍改採守勢。

    燕軍進軍,兵圍濟南,於「濟南之戰」中遭盛庸、鐵鉉擊敗,朝廷軍軍心復振,重行北上,朱棣決定以攻代守,急襲朝廷軍後方,迫盛庸率軍退回山東,於東昌決戰,「東昌之戰」中,朱棣親冒矢石,領軍衝鋒,遭朝廷軍包圍,力戰敗退,大將張玉戰死,是朱棣於「靖難之役」的首場大敗。

    朱棣戰敗後並未喪志,再度出兵,於「夾河之戰」中重新大敗朝廷軍,朝廷軍幾次趁虛攻擊北平同樣遭擊敗,但燕軍野戰雖強,卻無法擴大戰果,雙方仍處於相持局面。

    燕軍最終決心破釜沉舟,大舉南下,直撲南京,於「靈壁之戰」大敗朝廷軍,直抵長江,朝廷軍水師投降,燕軍自瓜州渡江,直逼京師,谷王與李景隆開門迎降,是為「金川門之變」,燕軍攻陷首都應天府,建文帝下落不明,不到3年的「靖難之役」以朱棣登基即位落幕。

    朱棣稱帝後,大封靖難功臣,大殺建文舊臣,同樣削藩,重設錦衣衛,新設東廠以鞏固皇權,並設立內閣、疏通運河,勵精圖治。隨即於1405年開始七度「鄭和下西洋」,1407年征服越南北部,1408年成書《永樂大典》,1421年遷都北京,1410年起五度親征漠北,攻擊北元分裂出的韃靼、瓦剌、兀良哈三部,其中第一次北伐最北抵達鄂嫩河,大敗韃靼,第二次北伐於「忽蘭忽失温之戰」重創瓦剌,雖未徹底解決蒙古犯邊問題,但種種舉措,已締造明朝「永樂盛世」,明成祖朱棣也於第五次北伐後病逝於歸途,享年64歲。

    本劇先最有感的是陸劇特效的進化速度,影視果然是資本密集產業,場面越趨精緻宏大。第1集便是「洪武北征」,以明軍深入漠北,追擊蒙古揭開明初序幕,且本劇字幕說明直接稱「大元」,而非「北元」,相當給蒙古帝國面子。

    開局還運用了徐達與燒鵝的傳說增添戲劇性,這故事還貫串徐達全劇,根本可以開家「徐達燒鵝店」。只是少年朱棣遠眺漠北的橋段有點過,雖說是歷史鋪墊,卻明顯刻意,不如簡單以處事條理分明,來形塑未來朱棣皇后,即少年徐妙雲的「女諸生」形象之表現手法佳。

    此外,本劇因政令受限,刪減劇情的斧鑿痕跡明顯,連貫的確不暢,雖是非戰之罪,但大為影響觀劇體驗,可惜了~~~

    劇情上,前期朱元璋的宮廷戲其實挺有趣的,朱元璋畢竟是平民皇帝,談吐自帶民間氣息,與馬皇后、太子交談看來就像服飾華麗的百姓家話家常,尤其是馬皇后、太子相繼辭世,朱元璋孤零零老人找馬皇后牌位說話還頗為感人。

    朝堂上,除資深演員所飾演的朱元璋殺伐果斷外,更盡顯太子朱標精明能幹、處事明快,與兄弟間的感情也好,難怪朱元璋對老大寄予厚望。不過本劇還是花太多時間在朱元璋在世時的內政,這實在已有太多劇著墨,我直接略過不提。

    至第910集馮紹峰飾演的成年朱棣與穎兒飾演的徐妙雲陸續登場,朱棣與其妻徐氏少年夫妻,相知相惜,共患難、共享樂。朱棣經過下放鳳陽歷練,已深知民間疾苦,用兵之道與安撫人心等手段皆有所成長,茁壯為大明戍邊的良將,而朱元璋雖是朱棣之父,卻沒太栽培兒子政治事務,反倒是姚廣孝才是朱棣政治課的老師。

    歷史劇為求戲劇張力,改編無可厚非,遷居鳳陽已襯出徐氏之賢、燕王之才,任錦衣衛又以革新吏治出發,再升級表彰燕王為民初心,但「提早」貶為庶人實在太過,「歷史之壁」還是不能偏廢。

    30集過後,皇太孫朱允炆,未來的建文帝登場,與燕王朱棣開始交手,互相試探,其中北平軍只聽命於燕王暗喻深刻,替未來的決戰埋下伏筆。33集朱元璋終於駕崩,大明揭開我期待已久的新篇章。

    建文帝初登基就削藩,打草驚蛇,操之過急,但以朝廷的威勢,小小宗藩還是足以各個擊破,逼得燕王裝瘋賣傻,欺騙來使,這根本抄襲司馬懿,只是朝廷終歸要下手,出兵夾擊燕藩,燕王個性哪能坐以待斃。35集「靖難之役」終於開戰,這才是本劇的核心,要看燕王以一隅之地對抗天下。

    雖然大家都說以史為鏡,但其實歷史並不重複,大明燕王朱棣可不是三國燕王公孫淵,加上朱元璋大殺功臣,建文帝竟只能讓第1集就登場的老將耿炳文出征,但朱棣的實力驚人,以寡擊眾,主動突襲,打得不擅野戰的耿炳文落花流水。

    北平防衛戰亦是本劇重點,朝廷動真格,大軍雲集,燕王行險偷襲大寧奪軍,北平孤城是燕王的根本,遭到官軍重點攻擊,也讓看似文弱的世子與燕王妃大秀了一場,頑強堅守,堅定地站在朱棣背後,因為北平在,燕藩在!

    不過靖難之役燕王並非一帆風順,仍舊有大敗虧輸之時,「東昌之戰」是燕王首場大敗,大將張玉戰死,精兵損失三成。此時卻越見燕王得軍心,丘福、張玉誓死追隨,姚廣孝、朱能死心塌地,燕王手下兵馬不多,卻能征慣戰,且願效死力,才置之死地而後生,締造中國罕見的藩王成功奪位紀錄!

    劇情繼續快轉,朱棣登基後,光速進取,「鄭和下西洋」、《永樂大典》、五征漠北、遷都北京,真是一代雄主。

    全劇最感人的橋段也落於此,朱棣與徐皇后兩人琴瑟和諧,妙雲於相擁緬懷過去下中年逝世,讓朱棣極為不捨,朱棣哭得撕心裂肺,還守著妙雲不肯離開,淚目啊~~~

    又過了許多年,劇情便在漠北北還中朱棣逞強縱馬奔馳,黃昏背影下緩緩地倒在馬上,走完了他的一生,全劇大幅刪減,在第45集落幕。

    演員方面,馮紹峰入南京城的面貌超帥,但身形有些單薄,有武人之風,卻撐不住王者之氣。穎兒燕王妃本劇是賢內助,燕王落魄時都矢志跟隨,猶疑時堅定鼓勵,生死與共,女人的堅毅有時真是刻骨銘心。不過穎兒的演技略顯平淡,多以對白來補,在燕王首場大敗,灰心喪志時,問道:「殿下真的輸了嗎?」好言寬慰,循循善誘,才讓燕王重拾信心,難怪朱棣對徐彩雲寵愛非常。

    我印象最深的竟是建文帝,演技不差,將年輕皇帝的年輕氣盛、急切躁動都演繹出來,加上身旁那群恃才臣子,竟然將大明官軍玩垮,不容易啊。

    最後的記憶點則是朱元璋的掌控慾也太誇張,將兒子後代的姓名都取好,史實上便規定以五行偏旁取名來論輩份,導致金字部首的罕見字層出不窮,通通恩澤了化學元素週期表,算長知識了。

    全劇我愛的則是由孫楠演唱的片頭曲《江山紀》,曲調低吟轉高亢,驟然結束,如煙花灑落,或許也是明成祖朱棣的一生寫照,歌詞(如下)最後引用明初詩人「高啟」的《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》前段,更是氣勢磅礡,雖說是誇耀南京龍蟠虎踞,也正在敘述明成祖朱棣的「永樂盛世」,一代人做完幾代君王該做的事,霸氣外露,讓人百聽不厭:

大江來從萬山中,山勢盡與江流東。

鐘山如龍獨西上,欲破巨浪乘長風。

江山相雄不相讓,形勝爭夸天下壯。

秦皇空此瘞黃金,佳氣蔥蔥至今王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姬龍仁 的頭像
    姬龍仁

    姬龍仁:基地昌隆

    姬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